从物种演化到生态保护 ICG-20 Wuhan上演基因组学 “头脑风暴”

小编

3月22日,第二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武汉专场(ICG-20 Wuhan)在武汉光谷开幕。本次大会以“组学与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Omics and AI in Biodiversity)”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百余位科学家、专家和行业领袖参加,共同探讨组学与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次会议由由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承办。

从物种演化到生态保护 ICG-20 Wuhan上演基因组学 “头脑风暴”
(图侵删)

围绕“前沿组学技术”、“物种演化与发育”、“濒危物种保护”、“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极端环境生物探索”、“微生物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环境生态监测”等前沿学术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数十场学术报告。此外,大会还特别关注“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最新进展,希望推动前沿技术助力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

会议现场

传承与创新:共绘基因组学新未来

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作开幕致辞。他回顾了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强调了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推动全球基因组学研究、应用与合作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本届大会将继续秉承“共有、共为、共享”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杨维才回顾了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经典遗传学的艰难引进,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奋起直追,再到今天在合成生物学、单细胞组学等领域的领跑突破。他认为,遗传学基础研究成果正逐渐转化为理解生命、改善生态、服务人类的现实力量。他呼吁以本次大会为纽带,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公平、包容的数据共享机制。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是本次大会的联合主办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特聘教授苏晓东代表基金会提出,希望以此次大会为起点,用组学之光照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让科技之能和公众之心共同铸就地球家园的绿色长城。

基因组学作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核心领域,已成为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支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始终致力于推动生物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他认为:“面对领域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同行间的合作,重视人才培养,持续推动技术创新。”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前秘书长约翰·斯坎伦(John E. Scanlon AO)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秘书长肯特·纳多齐(Kent Nnadozie)在致辞中分别描述了多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资源应用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并表示期待未来取得更多进展与成果。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晓林对海内外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湖北省、武汉市均将生命健康产业列入突破性发展的优势产业,东湖高新区作为省市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正锚定“支点建设”聚力奋进,抢抓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窗口,在生命健康等领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他表示,期待以本届大会为契机,加快推动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光谷,为全人类命运发展重大课题研究贡献光谷智慧。

探索组学时代的生物演化与适应之谜

组学时代,科学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解锁生物的演化与适应之谜。杨维才院士发表了“被子植物精子传递与受精机制”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了被子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被子植物精子传递、花粉管导向和精卵细胞互作机制等。这些研究对植物生殖生物学和农业育种具有重要贡献,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则在主题演讲中深入探讨了表观遗传因素在物种演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享哺乳动物表观遗传研究的相关成果,揭示了表观遗传机制在生物表型变异和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和发展演化表观基因组学和保护表观基因组学新分支学科,为形成更为全面和统一的演化生物学理论框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Arthur Georges以“展望未来:组学揭示环境变化下的快速演化”为主题,探讨了组学技术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变化下生物的响应机制。他通过分享鬃狮蜥性别反转等经典案例,揭示了环境因素如何驱动生物在基因层面发生适应性改变,以及组学技术如何助力人们理解这些复杂的演化过程。

发育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前沿组学及人工智能技术

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范式。华大集团执行董事、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求是特聘教授周青,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周雪妹,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任科学家、研究员陈亮,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寅琪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技术分享。

徐讯研究员回顾了基因组学、细胞组学和时空组学技术的发展,分享了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在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与资源共享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正在研发的新模型和工具,并深入探讨了相关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创新应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技术带来新突破。陈亮研究员分享了团队新研发的单细胞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scCyclone-SEQ,以及利用该技术解析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转录组异质性研究的新进展。该研究深入解析了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转录组动态变化,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转录本的多样性及其调控机制,展示了新技术在全长转录组相关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数据资源和理论支持。

基因组演化与生物多样性

基因组演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的核心驱动力。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生物学院教授Michael Melkonia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教授罗文穗为与会者带来了生物基因组层面的演化历程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主题分享。

研究者们聚焦于如何借助组学工具,深入解析动物界那些令人瞩目的重要性状背后的遗传密码。王文教授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演化基因组学来解析动物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分享了其团队在反刍动物性状演化、鹿角快速再生及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与会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动物性状进化奥秘世界的大门,也为生物医学和畜牧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视角。

何舜平研究员在演讲中探讨了脊椎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演化,解析了其表型可塑性和性状稳定性的分子调控机制。他指出,鱼类的系统发育和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脊椎动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适应策略和演化途径,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带来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数据资源。

探索组学与人工智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重要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研究员王青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山林,武汉爱莎学校教师Ernesto Gomez,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Alice Hughes,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Sara Platto,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助理研究员樊惠中等共同展示了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东南部非洲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但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正面临诸多威胁。王青锋研究员在演讲中分享了其团队在该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阐明了全球关注的濒危植物类群——猴面包树属的多样性演化历史,揭示了东南部非洲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深入理解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维护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全球关注的生物热点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方案。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美国科学院院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Harris Lewin,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士James Crabbe等专家学者还围绕“濒危物种保护”、“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极端环境生物探索”、“微生物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环境生态监测”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全球科学家共同探索生命奥秘、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契机。作为主办方,华大集团期待通过这次大会,进一步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多组学研究合作,共同开创多组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转自: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海南省屯昌县发布雷电黄色预警_4

男子沉迷网络赌博输钱 盗刷工友银行卡

最高检“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山西省临汾市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发布沙尘暴橙色预警

怒江州:和美峡谷 幸福花开

可怕!鼻子里拽出5公分水蛭,只因用了……

听信偏方功效,两名男子用“情花”泡酒喝进ICU!

以足球为约赏文化之美 贵州“村超”“一带一路”行北京落幕

(巴黎奥运)金牌之外亦闪光,未登巅峰也英雄

连续3年净增加!2023年安徽省耕地面积超过8340万亩

北京怀柔区保护修缮箭扣长城拿出“绣花功夫”精细保护

从物种演化到生态保护 ICG-20 Wuhan上演基因组学 “头脑风暴”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练习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