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版”春节:从“中国年”到“全球节”

小编

新加坡牛车水年货市场热闹非凡、马来西亚举行非遗舞狮欢庆新春、阿尔卑斯冰川被蛇年灯光艺术点亮……随着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全球各地的年味儿更浓了。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各国网友除夕夜刷屏看春晚、体验中国传统民俗、互致新年问候,“机器人扭秧歌的节目好厉害”“中国将传统与科技完美地融合令人惊叹”“新年我要去中国看看”……一个个热门评论与跟帖,印证了春节已经从“中国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节”。

首个“非遗版”春节:从“中国年”到“全球节”
(图侵删)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023年年底,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春节以及中华文化在全球获得广泛认可,非遗元素也在今年春节的庆祝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展现。

连日来,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纷纷举办非遗展览、表演和体验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团圆饭、办联欢会等,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感受欢乐祥和的中国年味。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新春致辞中所说,列入非遗后,春节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的习俗,“向全世界传播着欢乐与和平的信息”。

不只如此,春节还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从美国旧金山的花车巡游,到德国法兰克福的庙会;从万盏灯笼点亮日本长崎冬夜,到《茉莉花》旋律在加拿大多伦多音乐会响起,每年这个时候,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让春节演变成一场全球文化盛事,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有关专家对《国际锐评》指出,这一方面源于春节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它所传递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价值取向容易引发各国人民的共鸣,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等理念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现代媒体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平台,进一步促进“中国年”成为“世界节”。

与此同时,通过春节这一窗口,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热辣滚烫。这一点,在春节必不可少的年度大餐——“春晚”上得到充分体现。从民俗剪纸到人机共舞,再到中国民歌与秘鲁民谣应和共鸣,今年春晚节目收获诸多点赞。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了同步直播和报道,全球阅读量超17.38亿次,海外视频观看量5.2亿次。芬兰《赫尔辛基时报》评价说,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这场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年度庆典融合了历史传承、地域多样性和技术进步,让全球观众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春节”。该报还注意到,春晚主会场舞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如意”,“体现了春晚在尊重文化遗产的同时,拥抱科技创新的决心”。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是智慧、坚韧和生命力的象征。当人们庆祝蛇年新春之时,世界依然面临着地缘冲突加剧等一系列复杂严峻挑战。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世界更加期待蛇年春节带来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勇于面对挑战,以智慧引领前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蛇年新春致辞中,感谢中国和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多边主义和全球合作的坚定支持,并呼吁“在当前全球所处的这个艰难时刻,让我们在(蛇)这些品性的指引下,重振致力于和平、平等和正义的决心”。希腊常驻联合国代表塞克里斯希望蛇年能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好运、和平、繁荣和发展。

从漫漫回家路到“天涯共此时”,代表着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中国春节正在成为“全球时刻”。中国人“过年”的热情、辞旧迎新的希望、天下大同的情怀,正通过春节传递给全世界。无畏前行、焕新出发,春节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国际锐评评论员)

(央视新闻客户端)

深圳六家医院将建设乙肝临床治愈门诊

重庆轨道交通“背篓专线”上线重庆方言播报

带伤参赛仍列第一晋级!谷爱凌:比赛中脚一直在流血

孟买强降雨致严重内涝 影响逾200万人

疾控机构提示假期出境游做好健康防护

海南旅游文化推广交流活动走进哈萨克斯坦

山西文博会(深圳)专场推介会精彩亮相

四川省沐川县发布大雾黄色预警_2

江西永修洪涝灾后见闻:“水退到哪里,就补种到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发布大风蓝色预警_3

我国时空数据产业新动能加快释放

今年春节五指山旅游消费市场火热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95.26万元

首个“非遗版”春节:从“中国年”到“全球节”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练习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