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兴海:文明之花在高原小城绽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赵晶 通讯员曹有山 报道)把暖心的志愿服务送到农牧民群众的“家门口”,城乡“颜值”“气质”得到显著提升,乡风文明不断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聚焦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做强志愿服务,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兴海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一幅幅新时代文明实践崭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2019年10月,兴海县被选为全国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之一,成为全省10个试点县之一,也是海南州唯一的试点县。
那么,如何破题,自然是从制度建设入手,高位谋划,扎实推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党建为引领,围绕“谁来做、在哪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建立健全了“一把手”负总责、各乡镇和部门(单位)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实践中心工作职责、宣讲制度、志愿服务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搭建起服务和联系农牧民群众的“连心桥”,成为农牧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标配”。目前,全县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站57个,组建85支常态化开展文明志愿服务的队伍,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有效针对不同地域差异,采取“讲、评、帮、乐、庆”的方式,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移风易俗、民族团结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把“我们的节日”真正过成健康向上、互信友善、和谐文明的节日,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
在方式、融合上力求实现新突破,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省州专家学者宣讲进实践中心、县级干部宣讲进实践所、乡镇党委负责人宣讲进实践站、百姓宣讲团宣讲进实践所(站)、网络宣讲进站所的“八进”模式,形成了“融合式”宣讲的大格局。将宣讲课堂搬到基层一线的文明实践所(站)、农户院落、牧家帐篷,用鲜活的语言和身边的案例传播党的声音,做到了志愿服务队“下得去、蹲得住、讲得明、听得懂”,既讲了理论,又让群众谈了现实需求、谈了感想。
以“全域无垃圾”为切入点的“清洁兴海”常态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820余场次,积极营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志愿服务成为文明实践的生动实践。
考虑县域实际,志愿服务活动结合环境治理等工作有力开展,但并不限于此。“1+8+N”三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以“七传七进”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广泛,涵盖了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文明实践如何做到与全县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协同推进?首先一步是,文明实践活动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相融通,将志愿服务推向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鼓励县直各相关部门会同实践所、实践站开展“农村电商+创业”、手工编织、服装制作、护理技能等培训,吸引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创业,焕发文明新气象,真正意义上实现“队伍建起来、群众动起来、品牌亮起来”,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实实在在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兴海县组织开展乡风文明十大行动和百名兴海好人、百户文明家庭、万户五星级文明户选树等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持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意识。更藏卓玛荣登2024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传好人、颂好人”成为社会共识,文明新风充盈千家万户。
文明晨曦映照心田,幸福诗篇在新时代绘就。兴海县,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春风中,将以更加昂扬奋进之姿,迈向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明天。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