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天出发|父子相继研究油菜40余年,菜地里走出农民“科学家”

编者按:她是养过羊、放过牛的苗家女,他是背着药箱穿越大山深处的村医,她是在南岳衡山景区摇旗带路的导游,他是一头扎在田里搞科学研发的“油菜大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湘全国人大代表。这个3月,他们走出田间和山林,走向首都北京,走进万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深入三湘大地,采访来自基层的在湘全国人大代表。特别推出《向春天出发》融媒体系列报道,以海报、文图、深度报道、短视频、微型纪录片等,全面展示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和湖湘大地的乡村振兴之路、文旅发展之路、百姓幸福之路。
“我是一名基层农民代表,我的根在农村,我知道根深才能叶茂。”操着一口浓重的常德口音,黝黑的脸上常年挂着憨厚的笑容,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油菜种植大户沈昌健对“三农”情有独钟。
2月底,经历了两场寒潮,沈昌健在四新岗镇的几百亩油菜地里忙碌着,给他心爱的油菜做着开春前的保护与准备工作。
“几场大雪下来,土壤上堆了厚厚一层雪,对油菜生长不利,导致不少油菜冻伤、冻死。”沈昌健操着铁铲,三两下在菜地旁开了个排水口,雪水“哗啦”一下流出来,他松了一口气。
守在田间地头,才能挖掘出高品质新品种。“一个高质量油菜品种的诞生,周期最短都要7年。在培育进程中,时间将会拉得更长。”沈昌健注视着漫山遍野的油菜,一脸柔情,“我和油菜相处了几十年,有了深厚的感情。”
△沈昌健在常德临澧的油菜地里。
1978年,沈昌健的父亲沈克泉在贵州养蜂,偶然发现3株奇特的野生油菜,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从那时起,父子两人从零开始,用40多年时间,接力追寻高产油菜育种梦。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产油量从过去的亩产十几斤,发展到了如今的亩产过百斤。
2009年,沈昌健的父亲沈克泉不幸去世,终年70岁。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2014年,沈昌健成功培育出“沈杂油1号”,产量高,增产优势明显,试验亩产最高达235.5公斤,并且抗倒伏,适宜机播机收。
40多年来,沈昌健父子相继接力,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2020年,“沈杂油1号”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备案登记,目前在湖南、云南、贵州等地播种面积近50万亩。
怀着对土地与农民的深厚感情,沈昌健对“三农”情有独钟:“我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泥土和芬芳,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油菜花和我的交流互动。”
因此,无论是全国人大会期间还是闭会期间,沈昌健始终关注的是“三农”,他表示非常期待这次全国“两会”,希望在“三农”方面有好政策、新政策,有惠农“大礼包”。
从2018年开始至本次全国人大会议,沈昌健一共提建议议案68件,件件关系到农民。
今年,沈昌健在“两会”上共准备提7件建议案,分别是《关于加大农村种粮大户扶持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关于重视加强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关于解决秸秆禁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关于稳定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标准的建议》《关于建立健全医生与精神残疾监护人联系制度的建议》《关于有效处理厨余废弃物的建议》。他这次参加全国两会,行李箱中装的特殊物品就是7件建议案等这些田间地头的声音。
△沈昌健在办公室里写工作笔记。
经过多年履职,沈昌健深刻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变化。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加大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低生产力水平的劳作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农民纷纷转型成了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湖南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农田基本改造,仅临澧县就安排了8000万元。
农民种粮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国家通过提高粮食和油菜种植补贴、划定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等措施,保证农民种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国家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泥路通到村、组、农户,“行路难”“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农民生活越来越幸福,都要感谢国家对我们的关怀。”提起这些年,沈昌健笑得十分憨厚。
在2016年,沈昌健培育的杂交油菜种子里,有43.8克由神舟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经过33天完成实验后,随飞船返回陆地。2017年,这批太空油菜种子由沈昌健种入田间。
经过数年的培育研究与精心呵护,沈昌健的太空油菜基地50余亩油菜开出了30多种颜色的油菜花,仅红色就有粉红、橙红、紫红等品种。跟油菜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沈昌健如获至宝,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色彩绚烂的油菜花。
数十年如一日追寻油菜科研梦,此次赴京履职,沈昌健豪言壮志,信心满满:“向春天出发,我相信我与我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油菜事业也将路途绚烂!”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摄影记者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