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成热门打卡地

“暮鼓晨钟”,引发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声音的震动,还有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2022年8月,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正式投入试运营,如今已经两年时间。展陈以新型的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与观众见面,生动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的魅力。2023年,钟鼓楼“时间的故事”荣获北京市优秀展览,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如今,东城区还通过引入社会化运营模式打造全新钟鼓楼品牌,让鼓楼变得更有味、更有颜、更有范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北京钟鼓楼(鼓楼、钟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钟鼓楼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并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钟鼓楼以时间文化为内核,策划搭建了“3+3+3”的九系精品内容矩阵。即,3大文化展示内容——“击鼓鸣钟”系列仪式活动、中国时间文化展览、天涯共此时——全国钟鼓楼多地联动活动;3大文旅融合数字焕活内容——钟鼓时间妙会、沉浸式剧情研学、沉浸式AR剧情导览;3大特色衍生内容——中国时间主题特色的茶饮空间、钟鼓楼“中国时间大系列”文创、夜游钟鼓楼延时体验。通过该策划设计,北京钟鼓楼被打造成为集合文旅推介、节气生活的文化创意集合地。
走进鼓楼,在沉浸体验、虚实结合之中,这座古老的建筑正给人以全新的体验。在鼓楼一层,经过修缮的7个券洞空间被充分利用,呈现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展览。序厅、“北京时间”、“时间建筑”、“中国时间”、“我的时间”、“发现中轴线”6个主题展厅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厅沿展线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和6个数字影片。
在“北京时间”展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四九城里听钟声”展项前,观众可以选择收听乾隆京城图中不同位置的钟声大小,感受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
在“时间建筑”展厅,一组玻璃展柜里,1986年钟楼修缮时从正脊脊筒中取出的“宝匣镇物”首次揭开面纱,与公众见面。“镇物”种类丰富,不仅有五色宝石,金、银、铜、铁、锡五色元宝,还有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等等。
此外,在“中国时间”展厅,以鼓楼使用过的计时器具为载体,展示了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
而鼓楼二层则为“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面积约600平方米,展品包括25面报时更鼓、铜刻漏、碑漏、时辰香、日晷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
除了设置室内光影秀、数字互动展之外,钟鼓楼在持续的活化利用中变得越来越时尚:举办“我在鼓楼”生活节、观看传统皮影戏、逛非遗微市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走进鼓楼、触摸历史。
根据东城区文旅局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经过本次改陈,鼓楼的客群构成呈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其中75%为“90后”、“00后”及亲子家庭。展陈开展仅半年,就在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有了超过1万条原创内容,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形成了“打卡鼓楼”的现象级热点;在带动消费方面,鼓楼文创消费的转化率超过10%,以展览为平台,夜场发布会、文化沙龙的引入成功启动鼓楼夜经济场景;周边地区集合展览,推出鼓楼打卡旅游路线、周末创意集市,带动塑造街区形象、制造街区热点、促进街区消费,游客量提升近200%。
“暮鼓晨钟”,引发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声音的震动,还有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2022年8月,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正式投入试运营,如今已经两年时间。展陈以新型的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与观众见面,生动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的魅力。2023年,钟鼓楼“时间的故事”荣获北京市优秀展览,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如今,东城区还通过引入社会化运营模式打造全新钟鼓楼品牌,让鼓楼变得更有味、更有颜、更有范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北京钟鼓楼(鼓楼、钟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钟鼓楼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并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钟鼓楼以时间文化为内核,策划搭建了“3+3+3”的九系精品内容矩阵。即,3大文化展示内容——“击鼓鸣钟”系列仪式活动、中国时间文化展览、天涯共此时——全国钟鼓楼多地联动活动;3大文旅融合数字焕活内容——钟鼓时间妙会、沉浸式剧情研学、沉浸式AR剧情导览;3大特色衍生内容——中国时间主题特色的茶饮空间、钟鼓楼“中国时间大系列”文创、夜游钟鼓楼延时体验。通过该策划设计,北京钟鼓楼被打造成为集合文旅推介、节气生活的文化创意集合地。
走进鼓楼,在沉浸体验、虚实结合之中,这座古老的建筑正给人以全新的体验。在鼓楼一层,经过修缮的7个券洞空间被充分利用,呈现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展览。序厅、“北京时间”、“时间建筑”、“中国时间”、“我的时间”、“发现中轴线”6个主题展厅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厅沿展线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和6个数字影片。
在“北京时间”展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四九城里听钟声”展项前,观众可以选择收听乾隆京城图中不同位置的钟声大小,感受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
在“时间建筑”展厅,一组玻璃展柜里,1986年钟楼修缮时从正脊脊筒中取出的“宝匣镇物”首次揭开面纱,与公众见面。“镇物”种类丰富,不仅有五色宝石,金、银、铜、铁、锡五色元宝,还有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等等。
此外,在“中国时间”展厅,以鼓楼使用过的计时器具为载体,展示了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
而鼓楼二层则为“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面积约600平方米,展品包括25面报时更鼓、铜刻漏、碑漏、时辰香、日晷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
除了设置室内光影秀、数字互动展之外,钟鼓楼在持续的活化利用中变得越来越时尚:举办“我在鼓楼”生活节、观看传统皮影戏、逛非遗微市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走进鼓楼、触摸历史。
根据东城区文旅局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经过本次改陈,鼓楼的客群构成呈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其中75%为“90后”、“00后”及亲子家庭。展陈开展仅半年,就在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有了超过1万条原创内容,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形成了“打卡鼓楼”的现象级热点;在带动消费方面,鼓楼文创消费的转化率超过10%,以展览为平台,夜场发布会、文化沙龙的引入成功启动鼓楼夜经济场景;周边地区集合展览,推出鼓楼打卡旅游路线、周末创意集市,带动塑造街区形象、制造街区热点、促进街区消费,游客量提升近200%。